洪濤:數字農產品是鄉村振興的核心

2021-10-11 20:44

2021年9月12日,我應邀出席《農民日報》社組織的“鄉村振興與現代農業研討會”,在會上我講了四個方面的問題:

洪濤:數字農產品是鄉村振興的核心


一、當前我們最大的短板不是“冷鏈物流”

現在大家普遍說的是“冷鏈物流”,我覺得當前最大的短板不是冷鏈物流。從數量來講,這些年來,農產品物流總額到2020年超過4.2萬億,相比較2004年是1.19萬億,增加了2.89萬億元。冷鏈車輛,2020年比2019年增加了6萬輛,實際上就達到了27萬多輛?,F在多個政府部門、多個企業渠道投資建設冷鏈物流,有農業農村部、商務部、供銷總社、國家糧食與物資儲備局、中國郵政,還有多個網絡頭部企業,阿里、京東、拼多多、蘇寧、供銷e家、中國郵政、惠農網、美團、順豐等等,都建立了大量的冷鏈物流設施。

如果說冷鏈物流是一個短板,短在什么?短在“不缺資源缺整合”“缺體系”“缺系統”“缺平衡”,現在各種冷鏈資源是很多的,一方面來講,出現了大量的冷庫冷鏈設施閑置和浪費,沒有充分利用,一方面冷鏈設施和服務不夠用。所以我說“冷鏈不缺數量缺質量”,應該正確看待這個短板,怎么樣“體系化”去建設,去解決冷鏈結構性的一些問題。

同時還要正確看待冷鏈的現在需求和未來需求的發展。比如農產品,實物農產品每年產量是22億噸,生鮮是13億噸,這個數字我講的比農業部門要大一些,但實際的冷鏈需求并沒有這么多,不是所有的農產品和所有的生鮮農產品都需要冷鏈,需要的冷鏈物流相應的,不是所有的產品。比如蔬菜、水果、水產品,不同季節對冷鏈物流的要求不一樣。但是我們考慮,不能把所有農產品總體的數量來看冷鏈需求,而對現有的冷鏈物流的需求并沒有要求所有的產品,而且我們對于冷鏈物流需求的群體來看,有些是沒有達到那么多,這樣來講,就使我們冷鏈出現了“相對過度”投資浪費。

二、“數字農產品”比“數字農業”更科學

作為傳統農業來講,隨著社會的發展,在GDP中占的比重越來越下降,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。但是我們要看現代農業,或以新農產品的概念來看,就不是這樣。比如我們過去講農產品,就講實物農產品,現在講的新農產品,包括實物農產品、服務農產品和各種各樣體驗的農產品?,F在我們所面臨的農產品現狀是供給大于需求、供給小于需求同時并存。所謂的供給大于需求,即所有農產品我們都能買得到,在量上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我們說供給小于需求,是指特色農產品、品質農產品、服務的農產品、體驗的農產品相對不足,這是相對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言的供不應求。這里我們所講的服務的農產品,是指從田頭到餐桌的產品的空間轉移的物流服務,農產品使用價值的延續從夏天到冬天抱著火爐吃西瓜的倉儲服務,我說體驗農產品是各種各樣的與農產品(實物和服務)相關的餐飲、休閑、觀光、娛樂的農產品體驗商品是很少的,或者說質量不高,還不能滿足需求。

同時,農民僅僅賣實物農產品是不可能賺錢的,所以我說市場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所以現在我講的更多是“數字農產品”,而不講“數字農業”。為什么?數字農產品的口徑,大于數字農業的口徑。比如說在農村里有一二三產業,現在講農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,第一產業的農產品生產有一個“接二連三”的問題,農產品的加工有一個“接一連三”的問題,農產品的觀光、旅游、休閑、娛樂、餐飲等有一個“接一連二”的問題,這樣來看,“數字農產品”比“數字農業”要好一些,更符合我們現在的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。

“數字農產品”可以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,當前有個什么問題沒解決?一個是供大于求,一個是供小于求,我們要聽市長的,要聽農業部門的,但是有時候要聽市場的,為什么我們總是出現“時多和時少”的問題?怎么樣去解決這個問題?數字農產品能夠解決這樣一些問題。我們在這里所講的“數字農產品”的概念就包括數字農產品的生產,包括種植、養殖和加工的數字化,包括流通的數字化,流通的數字化包括農產品商品的數字化、農產品交易的數字化、農產品物配的數字化、農產品的支付結算的數字化、農產品的空間管理的數字化〈這里包括菜市場、批發市場〉、還有農產品再生資源的數字化(包括大量的農產品垃圾以及包裝形成的再生資源的數字化),還有農產品供應鏈的數字化。在消費領域還有消費的數字化,在消費過程中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AI、AR、VR、MR等人工智能。我們的數字化還包括監督和管理數字化,政府的監管也要由傳統監管向網絡監管、網絡監管向實效監管、實效監管向數字監管,現在叫數字治理,即政府治理、行業協會治理、平臺治理和企業治理以及消費者參與治理,通過數字化來體現。通過數字化來精準生產:種植、養殖、加工,精準地滿足市場需要,市場需要什么,我們就種什么、養什么、加工什么。

我們講數字供應鏈,過去講數字供應鏈是“以我為中心”的,我生產什么就賣什么,我有什么就賣什么,我賣什么你消費什么?,F在我們可以用數字農產品供應鏈來解決這些問題,這樣就可以解決“多了多了少了少了”問題,我們通過數字化可以解決這些問題。市場到底需要什么,到底是什么多了,多在哪些方面,多在哪個品種,多個在哪個時間點,少又少在哪個地方,這樣來解決。我們要由過去的農業靠政策、靠投資、靠科技,現在要靠市場、靠數字,過去農業多少年就是“三靠”,現在要增加“二靠”。

三、應關注縣域“下沉經濟”的發展

我們未來的發展應該下沉到縣域,這應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,也是這次會議提出來的,我們要做到企業供應鏈下沉、物流配送下沉和商品服務下沉,在這個過程中,電子商務怎么樣去發揮它的作用?今年在“3·15”的時候我主持開了一個“2021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全面轉型升級的高層研討會”,阿里、京東、蘇寧、供銷e家、拼多多、網庫、惠農網、美團等,基本上所有的電商頭部企業都參加了,我們邀請他們參加,為什么要以這個主題?脫貧攻堅實現小康以后全面轉到鄉村振興,要做到“有效銜接”,就要求我們所有的農產品電商全面轉型,所謂全面轉型不能像過去那種方式,所以這里我們提出的“新電商”概念,是這樣一個基礎上提出來的,不是說“新電商”就是去搞點直播帶貨。當然了,直播帶貨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,2020年一年是2400萬場直播帶貨,“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,直播成為農民的新農活,數字成為農民的新農資”?,F在來講,數字是非常重要的,讓數字成為農民的新農資十分關鍵。

縣域經濟的下沉,假如說以冷鏈物流來講,大家的資源能不能下去?主要集中在城市,超大型城市、特大型城市,有很多冷鏈資源,這是市場需求所決定的,但是,作為縣域經濟發展來講應該“被加強”。我認為:從橫向來講應該是一個體系,應該是“借用、引進和培育”。所謂“借用”,就是借用現有的大的電商平臺的資源,阿里、京東、拼多多、蘇寧等等一些資源。所謂“引進”,就是引進現代化人才,包括新農人、新農商人,如果說我們的農民真正能夠安安心心生產,按照數字化或數字電商,或者批發以需定產就可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優質產品。所謂“培育”,是指培育本土化的供應鏈企業,這個在縣域領域十分重要。從縱向來講也應是一個體系,就是市-縣-鄉(鎮)-村的縱向的電商服務體系,在年初3.15高層研討會上,我們要求所有的電子商務的轉型升級為數字鄉村和現代農業服務,比如說我們現在建了很多縣域電子商務服務中心,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以后不知道怎么辦了,現在就要轉變為數字鄉村建設的供應鏈的“數字控制塔”,這是數字供應鏈的一個專業術語,轉型成為數字鄉村振興的供應鏈的“數字控制塔”,用數字協調資源、整合資源、控制資源,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各種各樣的“服務賦能”,為生產、為流通、為消費提供各種各樣的“數字賦能”,還需要有綜合力、協調力、整合力來整合各種資源。這就是我們在數字供應鏈里所講的“數字控制塔”,起到這樣的作用,整個市場一二三產怎么聯動,怎么樣去生產?過去靠市場、靠部門、靠不準確的信息,現在我們根據精準的數字去引導、去提供服務。

四、數字農產品建設的終極目標

數字農產品建設的終極目標,最終通過數字鄉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,未來要形成一個體系:高效、安全、健康、綠色、生態的數字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,或者叫數字農產品產銷體系:通過種得好、養得好、加工得好,還要賣得好,賣出好的價格出來,消費者得實惠,農民得收入,反過來促進整個農產品的流通和生產調整,促進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?,F在來說,我們是高成本農業、高投入農業,一年上萬億的財政補貼,但是確實存在產業的高投入、低產出,確實客觀的存在,如果說我們按照現在有些專家的建議,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一個短板,按照過去再去進行同質化投資絕對是一種無效,這些投資應該轉變精準高效的投入,比如在體系上缺什么,在系統化上缺什么,在關鍵點上缺什么,同時在鄉村振興建設方面,以數字農產品為核心,比如說我們在現代農業里,我們還是以數字農產品為核心,這樣來講它是不是就會更有效?我們每年的產后綜合損失超過10%,如果真正做到數字化精準的生產、流通和消費,我們就不需要再“十八連增”(今年我們的糧食又“十八連豐”),假定我們的產量沒有增加,但是我們的數字化轉型提高了效率,實際上減少損失,等于我們增加了產量,所以,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。

我就講這些,不一定對,供大家參考。